查看原文
其他

CYOT专访 | 人大博后:坚持你的热爱——涉外法律人才养成记

CYOT CYOT
2024-09-05

"In a world where talent is equally distributed, but opportunity is not, CYOT is fighting to rebalance the odds and give every young person a fair chance to realize their dreams."




采访/撰文 | 赵博施

编辑 | Faith 

排版 | 雨汐



//写在前面//





货不干你找我,手把手绣前程
”系列即将进入尾声:法学生毕业以后,除了做律师,还有哪些选择?过去的几期,CYOT采访了不同行业的嘉宾,有基金经理、大学老师、法官助理、公司法务,本期我们有幸请到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也在中国国际经济仲裁委员会兼职的梁意老师进行专访。
最终你会发现,法律人的路可以很宽。  








梁意,中山大学法学学士、国际法学硕士,后于外经济贸易大学获得国际法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曾赴西班牙交换,并受中美富布赖特项目(被誉为中美民间外交项目)的资助赴美访学。

博士毕业后,梁意就职于国内顶级国际争议解决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后又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从事国际法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曾被央视英文频道(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选为单身纪录片《选择的权利》的女主。


梁意是如何从一个讲着结巴英语的懵懂小城姑娘,成长为英语流利的涉外法律人才的?处在人生各个发展阶段的岔路口,她是怎么选择的?相信她的故事对广大法科学子会很有启发。



Q1:您最终没有选择做律师,从事了其他什么职业呢?


答:我现在是国际法学的博士后,同时在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CIETAC)做兼职,是CIETAC的办案秘书。

Q2: 法学专业出身,毕业后没有选择做律师,是什么原因呢?


答:首先我觉得,无论作何选择,一定要坚持兴趣导向。
其次,在我看来,无论是否做律师,只要在做法学方面的学术和实务,都需要做到
“think like a lawyer”(像律师一样思考)。
我并没有排斥做律师,读书时也在律师事务所实习过,发现在律所工作也要做很多研究,只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所做研究的深浅有别;甚至找工作的那段时间,我也向律所投过简历,实习时律所的合伙人也很欢迎我。毕业之初之所以没有去成律所,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第一,时间塞车。
我很多年来都是研究国际经济法,尤其是WTO法,所以毕业的时候首先想考商务部,从事跟国际经济法相关的实务工作。后来国考成绩出来了,130多分,但距离面试分数线还差了几分。而很多律所在秋招时就招满了,因为跟WTO相关的团队就那么多,所以我就错过了去比较心仪律所的时机。
第二,户口问题。
因为国际法研究的资源多集中在北京,我想要毕业后继续留在北京工作,解决户口就成为了我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绝大多数律所是没有户口指标的——有的律所目前只能解决“海归”的户口。

参加国际公务员培训获评优秀学员

Q3: 从事现在的工作的过程?解决户口问题了吗?


答:我现在的主要工作是在做博士后,同时在一家仲裁委员会兼职。我先是向仲裁委员会投了简历,因为觉得这个平台会让我从事跟国际法相关的工作,并拥有开阔的视野。之后我很顺利地被这家仲裁委员会录用了。但是,同样,仲裁委员会没有户口指标。根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做博士后能解决户口,同时我想通过做博士后的机会进一步锻炼我的学术能力,考察我是否适合做学术。所以,我就联系了之前认识的、我很尊敬的一位老师,之后也通过了学院组织的面试,就去做了博士后。同时,我也跟仲裁委员会的领导商量,以兼职的形式兼顾仲裁委员会的一些工作。

Q4:  现在在贸仲工作的日常是什么样子的?


答:我现在所在的部门是贸仲的仲裁研究所,也比较偏向于学术。我的日常工作包括:(1)研究所的编辑工作,如年度报告和案例选编;(2)仲裁与其他法律书籍的出版及审稿(3)组织实习律师的培训和指导模拟仲裁庭;(4)负责翻译相关的工作,如撰写、翻译新闻,撰写新闻稿和研究报告;以及(5)对上级部门或者其他部门来函的回复等。
其实无论是在贸仲的哪个部门,都不影响你做实务工作,都有机会办理案件。

Q5:这份工作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怎样的?其中面临的基本挑战是?


答:博士后的职业发展路径是比较学术的。做完博士后之后,可以找一个科研机构或者高校继续从事学术工作,一直评到研究员或者教授(这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一些行政职务)。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单位会需要用到科研人员,法学博士后可能还会到一些企业或者律师事务所的科研部门工作,这样的工作会跟实务结合得更加紧密。
仲裁秘书的职业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一直在仲裁机构中工作,二是在仲裁机构中工作一段时间之后跳到律所或者企业从事法务工作。此外,对于具有博士学位的仲裁秘书而言,之后还可以选择到高校工作。
另外,对于法学生而言,我觉得上一些商务课程、培养一些商业技能还是不错的,对商业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有利于法律工作的开展。

Q6:从事职业初期,您是否经历过早期的彷徨和探索?如有,您如何克服这一问题?


答:我想,我们人生在各个阶段,都会有自己的彷徨和探索。为了克服这些问题,我会向外求助、向内求索和体验。
向外求助,包括跟老师、同学、家长、相关领域人士了解有关职业的各类信息(包括工作强度、待遇、发展前景等),咨询他们的意见。

向内求索,主要是回顾自己以往的经历,看看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同时问问自己的内心,想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原因。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条是体验
。在真正从事一项工作之前,我们对这些工作的理解都是片面、肤浅的。因此,在作出选择之前我们不妨先去体验一番。例如求学期间,各个寒暑假申请不同种类的实习,法院、仲裁机构、律所、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的实习都可以申请一下,也跟实习单位的同事多交流,以加深对这些职业的了解。

Q7:您现在职业上发展到现在如何?可否分享一些您这些年探索的心得?


答:我的求学时间比较长,我现在还属于职业发展的初期。以个人有限的经历来看,对兴趣或者说热爱的坚持很重要。例如,我个人的兴趣是国际法这个专业领域,坚持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可以让自己在这个专业领域有积累和成长。虽然在选择一份职业的时候需要考虑收入以及各方面的待遇,但我个人是不太支持金钱导向的,起码不唯金钱是论,因为这个世界瞬息万变,高收入的行业也是不断改变的,以金钱为导向很容易让人感到迷茫。

Q8:如何发现自己喜欢国际法的领域


答:我对国际法的热爱与世界贸易组织法(简称WTO法)有很大的关系。第一次接触WTO法是在大三上学期。当时教我们国际经济法的张亮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课前预习任务——阅读“加拿大专利药品案”的专家组报告。

对于我们这些课业繁忙且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而言,在一周之内阅读完一份几百页的专家组报告着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好在这个案例是一个经典案例,网上已有丰富的中文资料可供参考。

跟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也找了一份概括该案要点的中文材料。无奈之前太忙,我拖到上课之前的那晚才开始看这份材料。一开始,就被深深吸引了,
我是头一回看到法律分析如此环环相扣、法律论证如此严密的报告。那晚,我兴奋得彻夜未眠,因为这份报告太惊艳了!我可能已经记不太清这个案件的内容,但我对WTO法的兴趣却由此开始。
在那之前的差不多2个学年的法学学习中,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入门,并没有很明确地知道何为法律思维,何为法律推理。
从上述的报告中,我感到法律推理的魅力所在。而后便选修了有关国际法的选修课,无论是国际公法还是国际私法,我都很喜欢。
另外,我对国际法的兴趣和老师的关系也很大,我们国际法老师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方式都让我很喜欢,这也促进了我对国际法的喜爱。

回母校参加院庆

Q9:在选择专业期间是否遇到过一些困惑,因为民商法的就业面可能更广,国际法的就业面会相对更窄一些?


答:在保研选专业的时候,确实有过一些困惑。
一方面,我觉得民商法专业很实用,而且我逐渐抓到了门路;另一方面,我很喜欢国际法,但是因为国际法(尤其是国际经济法)太过复杂,我很担心自己没能力学好这个专业。因此我去找老师寻求答案。

老师给我的意见是,你觉得国际经济法很难,这很正常,因为它的体系非常庞大,同时老师又给了我不少鼓励。听了老师的解释,我自己再思考一下,还是选择了国际法,因为真的喜欢,而且本校的各位国际法老师确实都不错。

Q10:为何选择读博士,而没有在硕士毕业后执业呢?


答:多种因素使然吧。首先,我一直有读博的想法,只不过没有想好什么时候去读。刚入法学院的时候,我对于法学生工作道路的认识仅限于公检法系统、做律师或去公司当法务;是国际法专业的老师们让我知道,工作有其他可能,比如说可以读博而后留校任教,负责和参与科研项目,同时兼职去做仲裁员,这样工作的收入也很不错。就是让我意识到,其实学术和实务是可以兼顾的。
另外就是在读研期间,我发现身边不少的师兄师姐,先去工作几年后,再回到学校读博士。有在职读博士的,也有全职的。让我隐约感觉,
普通家庭的孩子如果想要留在大城市打拼,学历是硬实力,那么读博就是一种需求。
前面提到了,国考结束后,秋招也快结束了,身边同学找工作并非都很顺利,于是我就想试一下读博。当时要申请国外的院校也来不及了,所以我就考虑在国内考博。当时我的研究领域是国际经济法,和我硕士导师的研究领域不太一致,因此我想去北京读博。

那时我联系了自己的高中同学,恰巧他的硕士导师是北京的一位研究国际经济法的教授。我问他:“你的导师还有没有招博士生的名额呀?”他就说,他是硕博连读,不知道是否占考博士的名额,并建议我联系老师咨询有关情况。
于是我发邮件联系了我同学的导师。因为之前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就认识了这位老师,而且老师对我的印象不错,愿意考虑招收我为博士生。因此我就专心准备考博。复习一个月后,便考上了。
博士毕业后,
我的求职之路其实可以用一波三折来形容。当年,与商务部再次失之交臂后,我开始转而找其他实务类工作。
我先尝试了律所,但因为比较心仪的律所团队已经招到了人,我又不想在工作领域上凑合,便放弃了申请该律所其他团队的工作机会。同时,我也准备了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的考试,而且过了笔试,但是总是觉得这份工作和我的国际法专业相距有些远。那时,有涉外业务的国企觉得我的博士学历过高,年龄又相对大了些。后来,我先是拿到了某高校的offer,但因为教师男女比例悬殊的问题,他们更倾向于招男老师,最后还是没有录用我。最后,是CIETAC给了我机会,恰好CIETAC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涉外性质,也是我喜欢的领域,因此我决定在贸仲工作。

我先拿到了贸仲的offer,而后又拿到了博士后的offer,通过两方的协调,我决定将贸仲的offer转为兼职工作。贸仲当年没有落户指标,也是促成我同时接受博士后工作的一个原因。

博士毕业和校长合影

Q11:可否给正在求职路口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答:坚持兴趣,有的放矢这主要是说,不要过分海投,不要样样抓,在投简历之前先问问自己的内心:“我到底喜欢什么?我到底需要什么?”例如,我很喜欢国际法,对于没有涉外工作的单位,我就不投了。即便似乎缩小了范围,其实还是有很多单位可投,也要付出不少心血的。
在上述前提下,抓住每一个机会

对于想到手的offer,大家心里可能会有一个排序,对于排序靠后的,总会想“其实我也没有很想去这个单位,随意应付一下就好。”
后面会发现,这个想法还是不太对因为可能会痛失前者,同时也抓不住后面的机会了。

Q12:仲裁机构的工作经验会使得之后去律所或者是企业从事法务工作有什么特别的优势


答:这就像很多人在法院工作一段时间,然后出来做律师一样的道理。在仲裁机构从事工作能让人了解仲裁流程,以及如何推进整体工作。在贸仲做办案秘书的工作而言,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大的案件,还能了解高质量的法律文件是如何制作与呈现的,这对以后从事律师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另外一点是人脉的积累。
从总会到各个分支机构,在贸仲工作能接触到非常多实务届人士,特别是仲裁员,大多的是经验丰富的合伙人以及企业的法务总监。跳槽去律所的契机,有可能是因为某位仲裁员赏识你的能力等。

Q13:您说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只考虑了能从事国际法相关工作的机构,为什么您对国际法特别执着?这个领域对您来说有什么独特的魅力吗


答:可以用“一见钟情”这个词,来表达我对国际法的感情。

我在大学学习国际经济法时,老师会要求我们读WTO的专家组报告。报告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惊艳,我才发现原来法律问题可以如此环环相扣,条分缕析。

但一开始我国际经济法的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期末考试在班上是倒数的。不过因为我真的很喜欢这个领域,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最后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入学考试中,国际法专业卷都拿到了第一名的成绩。
我对国际法的执着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我的老师。我很喜欢本硕阶段在中山大学碰到的国际法老师,他们幽默、博学,有的老师还有很强的个人魅力。从而也更喜欢他们教授的内容。

另外,对国际法的执着与我的成长背景也有关系。我是广东湛江人。相对中国内陆省份,广东可能是一个更开放的区域。但是与珠三角其他地区比,湛江又相对落后。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总是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而学习国际法恰好能提供给我这个机会
最后,回过头来看,这个领域让我获得了很大的成长。

比如本科阶段,我的英文并不是很好,WTO的专家组报告当时看的都是中文简版。后来深入研究这个领域,我不得不去阅读大量英语原文的材料,到现在,我已经可以用英语流利地脱稿演讲了。因为处理的事务经常涉及各国利益与社会制度,这也促使我去了解外国的社会文化,拓宽了我对世界的认识,人会活得比较坦荡,心胸也更开阔。所以,学习国际法不仅仅对我学术研究、工作领域有很大的帮助,甚至对我的人生价值观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和美国富布赖特项目组小伙伴合影

Q14:在国际法领域中,您有没有特别崇拜的人?


答:我的偶像就是WTO上诉机构前任主席张月姣“大法官”,她的人生经历非常传奇她在法国汉纳大学毕业后先是去了外经贸部工作,然后快到四十岁才去美国乔治城法学院读的研究生。张法官曾经参与过多次中美知识产权的谈判,以及国内法律条例的起草和修改,也是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的第一位中国籍大法官,那年她63岁。她的人生经历是我难以企及但又非常向往的。从她的经历中我悟到“人生不设限”的道理只要你想要去做,便可以在有限的人生里,活出自己的精彩!

受访者寄语


什么是我的人生信念?我想起码有以下两条:

第一,坚持你的热爱。正因为坚持对国际法的热爱,我一步步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跨出省门,走向世界,并在此过程中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第二,不给自己的人生设限。在上大学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能读到博士,总觉得自己若能读完硕士并在珠三角找到一份工作就很好了。但一路走来,身边诸多师友的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也渐渐突破原有思想上的自我设限,有了更多的憧憬和追求,并为之付诸努力、突破自我。很多人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就觉得人生没有新的盼头了,似乎余生就是退休喝茶、给儿带娃。但看看张月姣“大法官”,她在六十多岁的时候开启了事业的第二春。对于她而言,六十岁,只是人生的开始啊!我们现在才二三十岁,严格来说我们的人生还没开始,或者只是刚刚拉开序章。所以,我们不应过早限制住自己,而是应该对人生有更多的想像。

很感谢以上两条人生信念带给我自己的力量,我也希望它们给大家带来力量。


//////////





往期精选





CYOT青年信箱 | 读博?工作?留学?人生转角的那些选择与困惑


CYOT专访 | 李奕:在麦肯锡逐梦三大洲

第二轮招募令来啦! | “鸿鹄领袖公益计划2.0”等你来!打破贫困的壁垒,帮助有志青年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YOT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